最近我总结了一下,
这一年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基本上都跟「自我理解」有关,基本是围绕着以下这5个方面。
1⃣️如何找到自我内核?
这个问题乍一听很玄乎、很抽象,实则遍布于日常行为和态度中。
比如有朋友问我,汽车摇了6年的号中签了,但是没能力买也不会开,该怎么选择?或者有朋友想离职,于是列举了想要离职的优点和缺点,逻辑清晰,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选择。
在我迷茫的时候也是一样,在我看来,迷茫的人只能看到的是「不买可惜,但又没能力买」的纠结,但没有看到的是「社会稀有品」和「自我能力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背后,真正作为指导原则的是自我价值观,就是到底哪个是我更想要的,而不是我应该要的,2种生活形态比较起来,哪个我更愿意舍弃?
迷茫的人只能看到的是「该不该离职」的优缺点比较,但是没看到的是每条优缺点里,实际蕴藏着属于个人的「权重」偏好,那些「权重」的分布,恰恰是你独一无二价值观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先找到你的自我内核,这是你所有行为和态度的指导原则。
2⃣️如何发现自我优势?
这个问题也是持续困扰了我好久,但是在Marcus Buckingham(马库斯·白金汉)的书里似乎让我开窍了,用这个公式就非常便于理解优势:你的优势=才能+技能+知识。
3⃣️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这个上一篇说过了我就不细说了,详见笔记《3步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4⃣️如何定义自我边界?
前面几个问题都是在讨论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同样,了解自己不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能帮助自己找准人生重心,规避掉很多冗余的思维与情绪的内耗问题。关注圈和成长圈这个模型,就是在帮助我们看清自我边界,明确哪些是自己能掌控的,而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边界的清晰才能让问题变得清晰。
5⃣️如何实现自我突破?
最后这一点,则是在聚焦自我发展上。
我看到很多博主在「成长区」外还加了一个「自在区」,我个人并不认可「自在区」这种说法,当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时,如果你不接受新的挑战,就会一直停留在这种稳态当中,实际上这是远离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又回到了舒适区。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从均衡状态主动进入非均衡状态的过程。
同时还让我联想到了英雄之旅,篇幅限制,请看图讲解。
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对「自我了解」产生一点点的帮助~~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