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读到这首诗,大家一定想到了一种“病”,那就是拖延症,提到拖延症,我可真是有话可说,曾经的我也是喜欢做什么事情都拖到最后再开始,这种情况大多数人或许都经历过,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不是一种病呢,我们又该如何改掉自己的拖延症,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拖延症
“离交作业的时间还有好几天呢,我明天再写吧!”
“今天好累啊,还有工作没做完,算了,明天再做吧。”
“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啊,要不再想想?”
大家会不会经常遇见以上这些情况,当我们想要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时,却莫名其妙的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开始,我们将这样的行为亲切地称为“拖延症”,既然说它是一种“症”,那它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呢?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拖延症”算不上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它指的是在能够预料到结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要把计划中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
很多有拖延症的人,或因为要开始一项任务或者做出一个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利用拖延这种方法来缓解焦虑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部分的人都具有这种拖延症行为,它所反映的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
二、拖延症产生的原因
凡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有各种原因可以追溯的,在我看来,大家产生拖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消极的完美主义
这一部分人往往对所面临的的任务有着很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标准的完成任务,但是在现实中这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当自己的内心需求与现实情况不匹配时,这类人就会采取拖延时间的方式来逃避任务。
2. 缺乏自信或者过度自信
很多人缺乏自信,导致在面对任务时这类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可能顺利的完成任务,而且这类人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想通过拖延时间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而另一类人,则是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喜欢一直拖着,直到最后期限才开始任务。
3. 性格优柔寡断,没有主见
性格优柔寡断的人往往感情脆弱,很容易受到暗示,在面对任何事情时容易随大流,或者过分的小心谨慎。他们在进行一件事情时,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会难以取舍,在心理上左右徘徊,做不出明确的选择,慢慢地就会形成拖延的习惯。
4. 任务本身的特点
如果一个任务难度中等,时间限制短,趣味十足,能够增加参与者的信心和积极性,那么这个任务的完成效率就越高。相反,一个任务非常困难,时间周期又长,任务内容也非常枯燥,你有不感兴趣,而且很难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这样的任务就越容易引起拖延。
5. 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是造成大家产生拖延行为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大学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拖延症,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同学没有或者缺少时间管理观念,还有可能是被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所迷惑。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学习环境不同于中学,一是没有像高中那样有老师和家长带来的压力,以至于让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动力,再加上有大量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造成很多大学生有了拖延症;二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时都是被老师和家长监督着学习,到了大学,没有了监督,自己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拖延症便产生了。
另一大影响因素就是生活环境因素,网络、手机、电脑、游戏、小说等等各种诱惑会让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娱乐本身是为了放松身心,可是过度沉迷娱乐,就会让大家忘记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和任务抛之脑后,以至于产生了拖延习惯。
三、拖延症有哪些类型
我们从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将拖延症分为四大类型:
1. 恐惧型拖延症
这种类型的拖延症来源于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害怕自己会失败,所以在面对任务时感到恐惧和逃避,从而产生拖延。
2. 无所适从型拖延症
当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任务的内容或者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时,会倾向于不想完成它们,但是又无法拒绝给你安排任务的人,所以只能选择拖延,这就是无所适从型的拖延症。
3. 及时行乐型拖延症
这种类型就是来源于家庭中父母的溺爱所导致的,当一个人有事情需要做时,却被家长或或者其他人所做时,自然就不会担心任何事情,时间观念就会变得很淡薄,从而会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娱乐上。
4. 生理型拖延症
有心理专家认为,有些人的拖延是天生的,一部分行动迟缓的孩子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神经协调缺陷,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拖延症。
以上四种是心理学家们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来的,而且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拖延症类型。当然除了这些,还可以将拖延症按照其他方式进行划分。
四、拖延症有什么危害
拖延者在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行为将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焦虑、压抑、紧张、后悔、自责、沮丧、烦闷等情绪,而且在下次决心产生行动时,又再一次拖延,这样会导致自己的不良情绪积压的更多,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使自己的心理健康遭到破坏,影响日常生活。
更严重的是还会对自我价值进行贬低和否定,产生负罪感,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五、我们该如何战胜拖延症
我曾经也是因为自己的拖延症感到焦虑和否定自我,和我产生相同情绪的人我相信也不在少数,大家也是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克服拖延,但是又找不到好办法,我曾经亲身试过很多方法,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种有效克服拖延症的方式:
1. 戒掉诱惑——让自己更加专注
大多数人爱拖延,完全是因为一些外在诱惑:玩游戏、追剧、聊天、看小说等等,这些诱惑会让你一再的耗费时间,而忽略自己的正事。那戒掉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自己狠一些。
就像我自己,也是喜欢玩手机的人,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不把手机放在我能看见的地方,有时候去图书馆自习甚至都不带手机,没有了手机的诱惑,你就只能乖乖的拿起书学习了;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在宿舍学习,宿舍里的诱惑可太多了:床、电脑、手机、还有其他各种东西,呆在宿舍一天,可能你想做的事情一件都完成不了。
所以有时候对自己狠一些,比任何方法都有效,远离这些诱惑,会让你更加专注于要完成的事情,效率自然会提高,拖延这种习惯就不会存在了。
2. 不追求完美——给自己一个低要求
太过追求完美,就会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从而让自己更加焦虑,我们往往喜欢拖延的事情,都是因为把它想象的太难,完成的标准太高。如果给自己完成任务的要求低一些,这件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做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不是苦恼的在那里幻想怎么做,迟迟不开始动手。
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大二时要完成马原课上的小组活动,我当时负责做ppt,那个时候一直在想如何将ppt做的精彩美观,还打算亲自做PPT模板,结果就是怎么做都不满意,一直都没有进展,最后还有几天就要上课展示作业了,我决定不纠结了,就用了最普通简洁的一个模板,最后作业完成的也很好,还被老师表扬了。
所以说,降低要求不是让你随便做做,而是让任务的完成标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会让你更加有动力去开始一件事情,这样要好过因为追求完美而导致的拖延。
3. 自我激励——外部激励增加动力
促使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是有动机存在的,而良好的动机和恰当的激励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完成一项任务。
外部激励就是你在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所获得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激励,比如你在一个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却没想到有很多人给你点赞、留言;又或者说你的作业、学习笔记被老师表扬;还有加班会有丰厚的补贴;没完成一项目标,就奖励自己一些一直想要的东西,这些都属于外部激励。
很多外部激励会让你拥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楚,这些都可以让你更加有干劲和动力,改掉自己的拖延行为。
4. 分解任务——开始行动的秘诀
有时候一个任务需要耗费的时间周期非常长,会让我们临阵退缩,不想开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以在可用的时间内完成,一天完成一个,或者两天完成一个,当这些子任务全部完成时,那么一个看似很困难的大任务也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子任务的任务量变小,处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自然就会立刻行动,就不存在拖延了。
5. 设置专注时间——提高效率
当你下定决心要去做一件事情,却又忍不住产生拖延念头时,就试试给自己设置一个倒计时开始的专注时间,倒计时会让我们在心理上产生急迫感,从而使你更加专注,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我以前经常使用的一个叫番茄时钟的软件,它利用的就是番茄时间管理法,选择自己的待办事项,然后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开始倒计时,在这期间,拟将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能做其他无关事情,等到铃声响起时结束,然后休息5分钟,再进入下一个25分钟番茄时间。
这种时间管理法很好的帮我缓解了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精神分散和疲惫,它将时间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还有休息时间,这可以让我更加高效、专注的完成一项任务。
6. 坚定的相信自己——永远不要失去自信
有很多人会在开始一项工作前就会产生各种幻想,“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我真的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吗”,这些想法正是你不自信的表现,而这些想法会让你在做任务时变得犹豫,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再努力,因此拖延自己的工作。
所以相信自己,你将跨过拖延这座耸立的山峰,迈向成功的远方。那该怎么相信自己呢?
我曾经就自卑过,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好,后来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会先让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任务,认真完成这些任务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时间长了,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多,再面对稍微困难的事情时,也不会在害怕犹豫,反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7.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都受过打击,尤其是在进行一项工作时,困难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导致工作停滞不前,严重时会让我们产生沮丧和失落的情绪,拖延工作甚至放弃工作。
所以,当我们面临困难时,乐观的心态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经典名言就说的很对,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为了下次更好的成功,抱着“我下次一定会成功”的乐观信念将会支撑我们走的更远。
总的来说,拖延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只是大家因为各种原因所产生的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想要真正的克服拖延症,以上几种方式大家都可以尝试一下,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慢慢改掉自己的拖延习惯,别让拖延症毁掉你的生活、你的梦想。
评论区